中国情结
华人网球骁将张德培(Micheal
Chang)自勇夺一九八九年法国公开赛冠军以来,这么多年尚未能在重大比赛中再次夺魁,然而美国球迷们从来没忘记过他。因为以他的身材和力量而言,都不及西方选手。然而他在网球场上的顽强,自信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一直使他深受美国球迷所喜爱。在一九九五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张德培过关斩将,一直战到冠军争夺赛。虽在决赛中输给了欧洲选手汤马斯·马思特(Thomas
Muster),但他的顽强拼搏给法国球迷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当美国NBC电视台转播这场比赛实况时,前著名网球星麦肯罗(John
McEnroe)对张德培的一段评论颇耐人寻味。他说,"Micheal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从来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中国人。"麦肯罗的话音里有着明显的赞美之情。的确如此,成名後的张德培从来没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事实。多年来,他常常奔波在香港,北京,一直是北京网球大赛和香港网球公开赛的积极支持者和主角。也许正是这点,张德培一直是美国华人,也是世界上许多华人的骄傲。
列美国第三大电视台的CBS曾有一位华裔新闻女主播。她是八十年代美国新闻界的灿烂之星。她的迷人的微笑曾使许多美国观众为之倾倒。她和张德培虽性别不一,年龄不同,但都是凭自己的奋斗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在美华人的佼佼者。然而在中国情结上,他们却相差甚远。虽然这为主播年龄大出张德培不少,但对祖宗的情感却并不深出许多。她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自己的出生,可能也从未想过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去为中国人作些事情。非但如此,她还曾在电视台扬言从大陆来的留学生大多都是间谍,因而引起华人舆论界的哗然。当张德培一会在香港,一会又在北京频频比赛,推动文化交流之同时,她却在洋老公的帮助下为收养一个孩子而日夜辛苦奔忙。去年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收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当然也是个金发碧眼的。这位主播的高傲和努力把自己区别与一般美国华人的姿态使华人觉得十分失望。因此当她那年终于因观众收视率低下被CBS踢出新闻主播室时,不仅是美国人,即使是华人也没有多少人为她惋惜和打抱不平。
今日之美国,越来越多的华人正步入体坛,艺坛和政坛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不仅为中国人所关注,也为美国人所关注。尽管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然而改不掉的是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他们所代表的绝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不应忘记的是,在他们的身後闪烁着多少双以他们的成绩为自豪和激励的黑眼睛。所以当来自大陆的篮球运动员马健第一次在橙县为洛杉机快艇队比赛时,竟有数百名平时很少愿花钱去球场看比赛的中国人前往助威。而每一次马健出场,快艇队现场比赛解说员都要提一下他是第一个穿上NBA球衣的中国人。虽然马健最终未能成为快艇队正式球员,然而这一个月对他本人,对美国华人,无论喜不喜爱篮球,都是十分辉煌的。因为他向世人证明,曾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不仅能打乒乓球,也具有进军领骚美国体坛的NBA的能力。一个不会忘掉祖宗的人不仅为本族人所喜爱,也会赢得外族人的尊敬。反之,他(她)在失利时不但得不到外族人的支持,连自己同胞的同情也会失去。
去年在我教的一堂中国文化课上,我曾布置给同学们一个期末报告。竟有三位从中国家庭来的学生不约而同地作了题为"我是一个香蕉"的演讲。所谓香蕉,即身为黄皮肤,但思想性格都已美国化或"白"化了。这三位学生在报告中都讲述了作为一个生在美国和长在美国的华人孩子这种特殊角色所体验的困惑和迷惘。我想他们的困惑是真诚的。如果连生在长在美国的孩子们都不会忘掉自己是中国人这一事实,更何况"半路出家"的游子们呢?又何必羞羞答答地去做一个中国人呢?由此并联想到如今在中国过洋节,起洋名,留洋发成了一种时尚。这确实是一种悲剧。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向科技先进的西方学习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使自己民族再次振兴的必然之路。然而这并非说要脱胎换骨。再说,要改变骨肉之躯谈何容易!等于是拔着自己的头发要上天。这社会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像歌星麦可杰克逊那样有钱去把自己的黑皮肤换成白皮肤。至于用英文名,生活在美国的人或如今在国内为外国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当然有一个也方便些。可一般老百性何必需要一个洋标签呢?于是我又想起早年中外文皆称大师的林语堂先生,当初在国外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拼成"林语堂"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把姓放在後面作为"语堂林,"结果外国人都称他为"语堂先生。"而他戏谑地说这听起来更有中国味儿。当然林语堂的做法未必是每个人都应仿效的。我想这仅是他的一种"我就是一个中国人"或者"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宣言方式罢了。
活在美国,就要学会融入这个文化,但这种融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有驾驭能力的,而不是以牺牲自己的文化,甚至以忘掉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事实为前提的。从老庄故乡来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既能化蝶又不失自我的辩证法。不然岂不像那位去邯郸学步不成却忘了怎么走路的贻笑大方的燕人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