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歌
小时读唐诗,当然还是最喜欢李白。那时觉得李白的诗真潇洒,尤其是写那酒,简直写神了。李白的酒好像总和明月连在一起,因此特别浪漫飘逸。什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啦,"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啦等等。当时就觉得杜甫还是不如李白。不说别的,就说写这酒,杜甫的酒要不就是土土气气的如"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要不就是小小气气的如"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再不就是苦苦凄凄的像"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等,实在没有李白那份豪爽飘逸。那时虽然小,却总想模仿李白的样子。大人喝酒,也跟着凑热闹来上一两杯。酒虽喝了不少次,但从没写出过一句像样的诗来。大概是酒量太窄,积极性高而水平不高。喝少了,几乎等於没喝;喝多了,头就晕了,连笔都不想抬了,还写什么诗呢?
十五岁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考进了一个县剧团,那时全国上下都鼓励不学习,当白痴。於是李白也就不读了,但酒却喝得多了。怕练功,怕受苦,没什么出息,於是也就落了个跑龙套的角色。平时总爱和几个也自命不凡的知己喝闷酒。喝醉了,就怨声载道一番,就像李白在高力士面前耍酒疯一样。但还是没有李白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第二天还得去扛旗打伞,粉墨登场。那期间的酒虽也有喝了觉得好的头不晕的,但却怎么也不想写诗了。
七八年恢复了高考,於是觉得机会来了。便一面演戏一面复习;一边扛旗一边背历史题。好在古装戏里跑龙套很容易,站在台上转两个圈子,然後就站在那儿像个桩子不用挪位了;不说不唱不做表情,常常一站就是十来分钟。两个主角唱大戏,龙套们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而我也就背起了英语单词。这时酒也就不再喝了,没时间喝了。酒虽戒了,李白还是没忘,托一个字写得好的朋友抄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挂在蚊帐顶上,睡觉前鼓励一番,好像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似的。
後来勉强考取了师院中文系,开始真正学上了李白。於是想开酒戒了,但却没钱买酒喝了。一分钱薪水没有,还要买上那么多书,这饭能吃饱就不错了,还喝什么酒!只是临毕业前的那个晚上,把兜儿里的所有钢币凑起来买了几包咸干菜和花生米,邀上几个同窗去学校边上的瘦西湖五亭桥上狂饮了一次。大概是憋得久了,也喝得凶了,都吐了。清风明月,自以为吐得很潇洒,神会了一次李白。本来也想吟点儿诗作点儿赋的,却没想到最後都倒在了亭柱上不言不语了。
後来出国了,知道外面喝不到好酒,便偷偷地用破衣服条裹了一瓶"二锅头"带上了飞机。然而出来後却一直舍不得喝。记得那年的中秋夜,一个人抱着瓶子坐在维多利亚海滩上,遥望着大洋的彼岸,思念着留在那儿的亲人,恋人和乡人。浊酒一杯家万里,没有馋人的咸干菜,没有熟悉的花生米,却一杯又一杯,一口接一口。夕阳下去了,海面起潮了,明月升起来了,可我却怎么也喝不出当日的香味,唤不起那崇爱的李白来了。这时我想起了杜甫的酒,那一直让我觉得苦兮兮,惨淡淡,悲凉凉的酒。这才觉得是那么浓,那么烈,那么苦。夜深了,人走了,海也静了,我拿着早已一滴不剩的瓶子,哼着那没有词也没有调的曲子,做着那没有时也没有空的梦子,就糊糊涂涂地睡了。
常听人说,要想日子过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我要说,若想老酒喝得好,在家不读李白,出门不读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