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打招呼
在国内时,生人见了面一般是不打招呼的,没这习惯。你打了招呼,人家说不定还以为你别有企图呢,所以,还是埋头走自己的路好。这美国人就不太一样,爱打招呼。当然,在商场里或人多之处,美国人也未必都打招呼,但在小道小街上撞见了,常常就像见到老熟人似的,老远就哈呀嗨呀起来。更有甚者,走近时,还会问你一句"今天怎样,""昨天如何"等等。记得刚出国时,碰到这些礼貌之人,是既感慨又惶恐。感慨的是,到了人家国家,别人主动跟你打招呼,让你有宾至如归之感;惶恐的是,咱们虽来自有"礼仪之邦"美称的国家,现在却落後于人了。
可在外面日子呆得久了,就觉得问题并不是那么表面化了。一开始和人打招呼时,英语不好,哈一声或嗨一声就各走各的路了。别人问"今天怎样"的问题时,也往往糊糊涂涂地应付一声或咧嘴一笑就完了,想多说也说不来。当时心下就想,别人如此礼貌,岂能就哼哈一声完事呢?再说,咧嘴一笑的样子也不太好看,够傻气的。所以後来英语流利些以後,就觉得咱们中国人绝不能在礼貌上输给人,再见到对方问起今天怎样昨天如何之类的问题时,先笑着回答了,然後就回问一句"你呢?"问完,还站定了,摆个想好好张家长李家短地聊一通的架势。可你脚刚站定,却见那人紧张起来,有时连你那"你呢"的问题还没回答就竟自往前走了。这时,你就站在那儿又惶恐起来,是自己的英语不标准呢?是那人太忙没时间聊天呢?还是刚才站立的动作不雅观呢?脑袋就会累上半天。可这样的情形见了多了也就明白了,这就是美国人的打招呼方式。再等经验更多了些时,就会不但听其声,而且观其形来,有时虽听那声音是甜甜的,但见那脸却是木木的。如果走近时看得更仔细一点,还常会在那双眼睛里看出许多不自在,甚至紧张和恐惧来。这时你就觉得那曾让你无地自容的礼貌还真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和美国朋友聊天,说起传统上美国人见面握手,中国人见面抱拳的区别。那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要握手吗?"我当然摇摇头。他说,"那是在告诉对方自己手里没有枪呢。"我当时听了,觉得很是稀罕,只当作是一句笑话而已。後来日子长了,在美国见的犯罪多了,日子开始过得提心吊胆了,就觉得这样的解释没准还真有些道理来。于是我又联想起在路上见人打招呼的情景,你想想,你走在一条没什么人的小路上,脑袋里正想着昨晚电视上那一幕恐怖的抢劫案,正在这时,对面一个面孔陌生的人冲你走过来了,你就情不自禁地会想:这是哪路人呢?兜里会不会有什么武器呢?擦肩而过时会干些什么呢?可也不能往回走呀,所以干脆先礼貌一下,哈嗨这么一声,最起码表明,自己是个没有恶意,热爱和平的人。现在想想,当初还竟然站下来想聊大天,真是太幼稚了。人家心里已是七上八下了,看你突然又立住了脚,没有撒开腿跑去叫警察真算是给你面子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碰见人哈嗨过来时,也就嗨哈过去,一走了之了。
这生人见面打招呼有区别,可这熟人呢?差别就更大了。一个常听的笑话是,美国人很不习惯中国熟人间的一些打招呼方式。比如咱们中国人在街上见到朋友了,会问一句:"吃了吗?"这一句本是很礼貌的话一到美国人那儿就容易被误解了:你这样问我,如果我说还没有吃,你是不是就准备请我吃一顿呢?还有,我们中国人在超级市场里碰见人,会问:"来买东西啊?"在银行里见到面,就会问:"来取钱啊?"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让一个美国人很不高兴: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我要不来买东西不来取钱来作什么?难道是来偷东西或抢钱不成?再者,中国人熟人既然碰上了,问完了话,只要有点时间,总会今天凉昨天热的寒喧一阵子。当然,更有寒喧得没完没了的,记得小时候就怕跟母亲出去时在街头母亲碰见熟人,一拉起家常来,就得陪着站在那儿半个钟头,一个小时什么的。可美国熟人见了面呢?比生人当然要热情多了,碰上有时间的时候,也会南方干旱,北方多雨,东部台风,西部地震地来上一两个回合。但也就如此而已了,要想敞开来聊,就得等着派对或集会什么的了。更多的时候是哼哈一下就罢了,很少有站在那儿聊个没完的。这也未必就完全是因为美国人比中国人的时间概念强得多,更主要的,这就是他们的习惯。中国熟人朋友见了,不立住脚侃上一段山好像就不够礼貌似的,美国人见了面要是也这样侃,那没准就是有什么事比较重要或实在憋不住了,不吐不为快了。不了解这习俗,还真不太习惯。记得一开始在学校走廊上碰见平时相处颇好的同事,打了句招呼後,正准备问个长短什么的,只见对方已"哗"地转进自己的办公室了,留给你的明显就是不愿开聊的感觉。可咱这儿脑袋就开始累上了:是哪天得罪了他呢?是刚才哈嗨招呼得不够热情呢?还是今天这领带颜色惹人厌烦呢?...可日子久了,也就明白其中究竟了,也就有情绪两三句,无情绪一哼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