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天堂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那台湾老板娘阿春有这样一句台词:"纽约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这话是对沮丧的王启明说的。连同王姬那带有亮相式的表情,这段话显得很是激昂,我想看过此剧的人必定对此处很有印象。反正我当时听了是颇有一种战士般的激动。不过後来再想想,这话只对了一半,或太笼统了些。有一次和来美国十来年的吴兄聊天,在一如往常地吐了一番苦水後,吴兄深有感触地说,"依我看来,美国是孩子们的天堂,年轻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我听了直是点头言是。当然吴兄和我一样都是属於在这个战场上折腾的人。都是错过了天堂,正向地狱迈进的人。
首先说生长在美国的孩子们。没出国前,有一个糊涂的概念,好像美国人的家庭关系十分淡漠。现在看看,这样说还是太绝对了,要具体分析。拿父母和孩子们的关系来说,一个人到成年以後,对父母确实很少依赖,父母对孩子们的关心也减少许多,当然情感交往也随之淡漠不少。但从孩子们生下来到独立走向社会这一段,父母对小孩子的体贴爱护绝不亚於我们东方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话一点都不错。不管生男生女,对一个美国人家庭都是天大的事。婴儿还在肚子里,就开始注意他(她)的营养。什么维他命啦,蛋白质啦,铁啦钙啦,都为他们想全了。第一次做父母的还要常常去上个课什么的,首先是被苦口婆心地告知哪些是对婴儿有利的,如散步,游泳,听音乐等。然後则被义正词严的告诫哪些是不利的,如吃烟,喝酒,包括激烈房事等等。孩子一降生,全家欢欣鼓舞,亲戚奔走相告。礼物,卡片纷至而来。更有甚者,还常常在自己家门前或车屁股上张红挂绿如"This
is a girl!"(这是个女孩!)或"My
baby-boy weighs nine pounds!"(我的儿子有九磅重!)招摇过市,广而告之。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後来的事就更多了。每一个生日必定要花一笔。即使是用完了信用卡上的最後一毛钱,狄斯尼,耐克鞋往往也是不可少的。圣诞节更是大包小包礼物早就预备好了。每一个毕业典礼,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不管GPA是4.0还是2.0都像家里出了个状元一样喜气洋洋,倾巢出动到场祝贺一番。直到孩子有了工作,走向社会了,父母的才真正的算松了口气:孩子,是死是活,好自为之吧!我们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当然,不称职的父母,虐待性的父母,甚至像去年东部那个叫史密斯的把两个亲生儿子活活淹死的狼心狗肺的父母,也不是没有。但毕竟还是少数。再看看这个社会和政府,对儿童可也真算是关怀备至了。什么事,只要一打上儿童牌,就容易多了。因此,什么政客都愿打这张牌。如今在美国,哪里都有个保护儿童的机构。随随便便打孩子是千万使不得的。婴儿不愿坐特制的车座,是大人的错,抓到要罚笔大款。为此我和我太太每此外出都要大伤脑筋。苦口婆心,哄吓诈骗,什么招数都使上了,可我们那位小公主楞是不坐!
再来看看咱们中国的孩子们。当然,中国父母的那片爱孩子之心绝不比美国父母差,也许只是不像老美那样整天"我爱你,你爱我"的挂在嘴边上而已。但儿童们的生长就比他们的美国同龄人要辛苦多了。别说没生下来之前营养不会有那么周到系统(当然现在中国人也开始强调优生了),生下来後,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日子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五岁十岁的生日当然还是要庆祝一番的。可其他的小生日吃碗面条什么的也就打发了,就别说什么礼物了。好不容易盼到过年拿了些压岁钱,还得谢爷爷拜奶奶的磕上个五六个响头才行。一上了学可更惨了,得了好成绩夸奖才一句,却有十句是要打击积极性的如"不可骄傲""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嘛""张家那儿子比你还高一分呢!"等等。得了差分,不挨一吨棍棒就算是拣着了。当然这个时候挨了打也不会有什么社会机构来保护你的,谁让你自己不争气呢?若生在农村可就更惨了,上学是上学,做工是做工,读了一天书下来还得割草,放猪,砍柴什么的。要是女孩,在许多父母眼里,更是个赔钱货而已。当然,要谈现在的中国城里孩子们,那吃喝穿戴确实与我们那时候没法比了。但精神生活上,说真的,还不如我们那时候。文革时,我记得虽然父母被斗,家被抄,过个年也就是一两个小炒,压岁钱不见一分一毛。但一帮小哥们儿,整天游泳,打球,捉麻雀,掏螃蟹,也是挺高兴的。父母自己的事都愁不过来了,哪儿管得着我们?学校也没什么家庭作业什么的,真是有点阳光灿烂,无法无天的感觉。可今天国内的孩子就不一样了。我去年夏天回去时,看见我当初离开时还是娃娃们的侄儿侄女们如今都已是大小伙和大闺女们了。单独和他们在一起时,偶尔还能感受到那应属於他们年纪的那份纯真和活泼,可一有他们父母在场,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尤其一谈到学习时,这一个个就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抬不起头来,任由大人们殉斥。一星期六天上课不算,星期天也搭了进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外加什么舞蹈班,钢琴班,体操班...一个个很辛苦地活在望子成龙的社会心态下,心理却变得像虫一样了。当我和他们谈到狄斯尼乐园时看到那一副副羡慕的表情和梦一般想往的眼神时,真想从心里喊一声:"救救孩子吧!"----当然我没有,因为我毕竟不想让我那些已为孩子们的成长付尽心血,两鬓斑白的哥哥姐姐们再添上一个不必要的烦恼。他们一定比我更可怜他们亲生的孩子们,只是发现自己陷在一个全社会所造成的怪圈里不由自主罢了。
由此,我对这些生在美国或随父母移民来美国的孩子们的欣慰甚至嫉妒胜过对他们前途的担忧。我们当初是没有他们这样的生长环境的,更别说他们那些现在还在中国的表兄表妹们了。难怪当许多在这里挣扎着的父母们偶尔犹豫着是否应该回到故乡去的时候,第一个阻力往往是他们的已经非常美国化了的孩子们。是的,他们太幸福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坐那个为了他们安全而设计的车座呢?写到这儿,我看看我旁边那位正大口大口吃着冰其淋的公主,真想给她一巴掌!---然而---不是舍不得,而是怕犯法。
|